校园生活
公共管理学部举办MSW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论证会
发布时间:2021-07-22来源: 访问量:

7月22日上午,公共管理学部在航天城校区综合楼317召开MSW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会议围绕拟新开设的健康社会工作方向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安排等方面展开论证,为完善和优化健康社会工作方向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设性的宝贵建议。

论证会邀请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众权益处姚铁男处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系马凤芝教授、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刘继同教授、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王克霞出席。学部主任张会莹主持,学部副主任、MSW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娄缤元、教研室主任蔡永芳、健康社会工作方向负责人刘金菊及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教师参加了论证会。

首先,张会莹主任简要介绍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特色以及公共管理学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娄缤元副主任详细介绍了MSW培养方案修订的具体情况,包括培养目标与要求、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之后健康社会工作方向负责人刘金菊副教授介绍了健康社会工作方向的拟开设课程情况与课程设计思路。

专家组成员对此次培养方案新开设健康社会工作方向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应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分别从发展定位、课程安排、课程内容、实习实践环节以及职业目标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姚处长从人才需求的角度,分享了对人才培养和具体课程设置的意见,结合北京市政策,希望培养能够链接整合资源的本土化实用人才。

马教授提出健康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与我国国情和长期发展规划十分契合,课程体系的设计涵盖了健康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对于学生理解医务社工以及在相关领域就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刘教授提强调了健康社会工作方向的课程应具备适应性,以符合医疗体系发展规律,进一步整合师资资源,培养医疗健康服务的社会化人才。

王书记肯定了健康社会工作方向开设的实用性,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者作为“跨界的选手”,应具备多元思维与多学科知识,建议增加医学概论知识,拓展案例教学的覆盖面,增加实习的可操作性。

各参会老师与专家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专家组一致认为,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立足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发挥并整合优势学科,在培养过程中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前瞻性的结合。课程设置涵盖了健康社会工作的主要核心理论与方法,紧跟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相信我校能培养出能够整合资源、协调关系、预防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健康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明确了健康社会工作方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下一步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